当前位置:

荣耀时刻 | 付颂传:从转业军人到战贫尖兵 扎根乡村播种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编辑:高芹 2021-05-11 15:23:1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历经8年奋战,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奔忙于一个个扶贫项目,张罗着一项项致富产业,攻克了一座座贫困堡垒,解决了一道道发展难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51个贫困县、6920个贫困村、682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摘帽,交出了“精准扶贫、三湘巨变”的精彩答卷,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大力宣传脱贫攻坚英模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红网特集中推出“荣耀时刻”报道。

付颂传_副本.jpg

付颂传获“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表彰。

红网时刻记者 王嫣 长沙报道

4月30日,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岳阳县筻口镇明星村驻村第一书记、岳阳市生态环境局云溪分局副局长付颂传被授予“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5月8日下午,记者联系上付颂传时,他刚从新一轮的驻村地赶回。“能有机会为老百姓办实事,我感到很开心。”今年42岁的付颂传是一名转业军人,在部队服役的12年里,他多次获得部队嘉奖。2010年他脱下军装,转业到了岳阳市生态环境局工作;2017年,他被派驻到岳阳县毛田镇中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3月,又继续被委派到岳阳县筻口镇明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部队到地方,再到扎根乡村,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为老百姓办实事。他笑着说,“现在回想起和同事、村民们在脱贫攻坚路上奋斗的日子,心里觉得很踏实,很值!”

摸索出的致富路

2017年7月,付颂传来到了岳阳县毛田镇中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作为一名没有扶贫工作经验的门外汉,为了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他白天走村入户,遍访民情;晚上挑灯奋战,学习政策、业务。中兴村山高水陡,土地贫瘠,没有产业支持,全靠年轻人在外务工带动经济。如何才能因地制宜,让中兴村顺利脱贫?付颂传和驻村工作的队员们一直在不断思考、摸索。

经过多方调研,大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了因村施策发展红薯产业。说干就干,在付颂传和驻村工作的队员们的推动下,沣农红薯种植合作社应时成立,全村贫困户93户297人参与其中,分散种植,合作社统一保价回收,让村民的收入有了稳定的保障。随后,村里又办起了红薯加工厂,把回收来的红薯加工成粉,根据客户需求统一包装。

有了产品,如何把销售出去,又成为摆在村民眼前的一道难题。于是,付颂传和驻村工作队员们又开始分头积极联系身边的朋友、同学,在网上发布信息,对接销售商……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当年中兴村销售红薯粉7万多斤,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15万多元,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探索出了一条“红薯兴村、红薯富民”的道路。也就在那一年,中兴村顺利脱贫摘帽。

明星村的圆梦人

在中兴村脱贫后,2018年3月,付颂传被调到了岳阳县筻口镇明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新的脱贫任务摆到了他的面前。

初到明星村,付颂传和驻村工作的队员们对全村贫困人口、边缘户、监测户以及老、弱、病、残人群等进行了全面排查,针对每户的不同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

砂坡片区谈某二,60多岁,老年痴呆,老伴二级精神残疾。大女儿自跟外省人结婚后就没有回来过,小女儿外出4年没有联系,两位老人住在老式木窗瓦屋里,每当下雨天,屋里黑水成河。付颂传了解到情况后,就和村干部一起,帮他家找民政部门,沟通解决了被子、棉袄等过冬物资的问题。同时还将他家的房子列入危房改造项目,帮他完成了房子内外的水泥硬化,让老人度过了一个安心舒适的晚年。2019年初,老人病逝,村里拿出5000元钱,村干部和扶贫干部一起帮助老人料理了后事,埋在了村里的山上。

同时,为了改善明星村班子软弱涣散的现状,付颂传通过抓好党建强班子、发展产业促脱贫,从整顿班子、提高素质和建设阵地入手,切实解决有能力服务、有阵地服务的问题,夯实了党建基础,配优配强了村级班子,发挥了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发动了群众参与到移风易俗中来。

此外,在付颂传和驻村工作的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明星村确定了“重点打造产业全覆盖,村民得实惠”的发展理念,59户全部集体入股筻口镇菁华果业合作社,与丰瑞农机合作社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还对全村所有老百姓优价提供优质稻种谷,进行优质稻栽培技术指导,达到了全村增产增收目的……

经过一年的努力,明星村村容面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改变,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村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收入大幅提高,软弱涣散村支部的帽子摘了,贫困村的帽子也摘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谈及接下来将如何立足岗位,助力乡村振兴?付颂传表示,将在新的驻村点广泛收集民意,因村制宜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握稳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编辑:高芹

本文为退役军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tyjr.rednet.cn/content/2021/05/11/932745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退役军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