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源近照。
文/图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畅 通讯员 黄源 胡小艳
陶源,男,汉族,1928年10月生,灰汤镇人,1948年10月入伍,1950年1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副指导员、副连长、连长、政工科副科长等职,在辽沈战役、衡宝战役、广西剿匪、抗美援朝、西藏平叛中,参加大小战斗20余次。1986年5月被移交至长沙市宁乡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安置。
“如今,我是赶上了好时代,前半生在动荡与苦难中走过,后半生享了共产党的福啊……”今年93岁的退役老兵陶源感慨。
弃暗投明
火线参加解放军
“没读过多少书,放过牛,种过田,做过手工。”从与陶源的交谈中得知,他出身寒门,自小在农家长大,那个时候,小小的陶源对世界的概念就只是一把镰刀、一亩田、一座山。
1948年2月,20岁的陶源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同年6月被送到锦州新八军五十四师炮兵团。陶源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深知同室操戈是非正义的,他不愿为国民党卖命,下定决心,若有机会一定要加入解放军。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役,攻克锦州又是辽沈战役的关键。1948年10月,在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围攻锦州时,陶源成功与解放军取得联系,火线入伍,直接参加了解放锦州的战斗。陶源无惧敌人的炮火轰击,冲在第一线,与敌军白刃肉搏,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解放军入城后,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陶源亲眼目睹了解放军的严明军纪,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参加解放军后,陶源与火炮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迫击炮产生了特殊情感,也促使他不断地学习迫击炮相关知识。到解放军的队伍中后,他积极请教,刻苦钻研,总结多年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地改进了迫击炮的性能。经检验,他改进的迫击炮仅需8秒就能完成发射,而且可以广泛推广应用,极大地增强了迫击炮的威力。
此后,陶源积极训练,努力提升作战能力,经过党组织考核,陶源于1950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战胜病魔
以顽强毅力南下作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陶源在天津解放后,被调到134师402团当战士。他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团结战友,与领导和战友相处得很和谐,多次受到大家的好评,被评为“团结互助模范”。
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陶源所在部队接到南下作战命令,从湖北省大治县出发,天天急行军,经过九宫山时,陶源患上痢疾,因带病追赶部队,以及长期的营养缺乏,陶源患上了夜盲症。为了不拖延部队的行军速度,陶源口头答应留下等待救援,但实际上却一直偷偷地跟在队伍后面,一边治疗一边凭借坚强的毅力拼命追赶部队,最终到达了目的地,顺利归队。来不及休整,有病在身的陶源随后就投入了历时34天的衡宝战役。陶源带病参战,在战斗中冲锋陷阵,敢打敢拼,受到战友的称赞。
抗美援朝
彰显军人本色
建国之初,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1月,陶源的部队接到任务,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当时陶源任连队副指导员,他带领连队30多人、20多匹马、2辆大车,在全团后勤的统一领导下出发,经过20多天时间,顺利到达金城前线并投入战斗。
朝鲜战场远比国内战争更加残酷,整个朝鲜,处处可见被炸弹炸毁的坑道,被摧毁的公路以及横列的尸体。“前后15天,都是在隆隆的炮声和清脆的枪声中醒来和入睡。只有到了深夜,才会安静下来。天刚亮,战士们就在炮位周围忙碌起来。大炮张着黑色的嘴,又凶狠地发出可怕的吼叫声。战士们急急忙忙往炮膛里装新的炮弹。炮手把发火栓一拉,大地便颤动起来。炮弹嘶嘶地呼啸着,落下去,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把巨大的土块掀到空中。”讲起当时的战斗,陶源仍是十分激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那个战场。
陶源参与的“金城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志愿军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此役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将南朝鲜军4个师打残,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1958年,时任连长的陶源和战友们一起,赴西藏参加平叛作战。在剿匪平叛中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带领战士们生擒匪首,取得了平叛战斗的胜利。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