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邵阳退伍军人坚守13年,撰写40万字红色故事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浩 通讯员 杨坚 刘亚平 李君 李小安 编辑:刘秋平 2021-12-27 15:51:32
时刻新闻
—分享—

虽然年过花甲,但他仍奔走在村寨,搜集、挖掘地方上红色故事和红军印迹,并花费了近10万元退休金修缮一些红色纪念设施。

老人名叫肖国成,邵阳新宁县崀山镇船形村人。他花13年撰写的《红七军过新宁》、《湘桂边区红军故事集》共计40余万字的红军故事和红色历史研究文章,为后世研究红色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近日公布的11月湖南好人名单中,肖国成名列“诚实守信”类湖南好人。

坚守13年,挖掘红色故事,为红军战士立碑

邵阳新宁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沃土,一批批优秀儿女前赴后继,英勇献身。1930年至1934年,红七军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中央红军长征先后都经过新宁,足迹遍及全县10个乡镇近100个村庄。

“我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肖国成说,爷爷和村里的老人经常给他讲当年红军过新宁的故事,很多都是历史书上没有的。

肖国成长期在乡镇工作,又是退伍军人,对红色革命故事和历史极是上心。为了还原红色故事,他利用工作之余自费到红军战士刘光楠等健在的红军及红军后代家中走访,记录他们口口相传的零星故事。

刘光楠老人过世,肖国成忽然有一种紧迫感,“要还原红色故事,得抓紧时间了。”从2008年开始,他几乎牺牲了所有节假日,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研究新宁红色故事中。

在崀山镇鲤溪村马家峒的一处深山里,红军战士李少成纪念碑静静肃立,纪念碑旁边的山坡上,葬着红军战士李少成的遗骸。这座纪念碑,就是肖国成牵头修建。

李少成,1913年出生,原籍贵州榕江县人,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第七军。后因与大部队失联,独自生活在崀山镇鲤溪村马家峒深山里,直至1979年终老。

肖国成说,李少成一生就遵守红军纪律,不扰民,不占群众一分田。李少成去世后,当地群众自发将他安葬在其生活的马家峒。当时周围没有村庄,李少成未娶妻生子,几十年过去了,坟墓荒草丛生。

“要建个纪念碑,不能让后人忘了这段历史。”2014年2月,肖国成带上干粮、被褥,在附近搭了一个简易帐篷,这一住就是5个月,建起了一座高3.5米,宽1.2米的纪念碑,并为他撰写了碑志,介绍了李少成生平事迹。

把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搜集下来,传播出去

2017年的一天,肖国成得到一条“寻找1934失散红军战士李咸普”的寻亲启示。

因为时间过去几十年,如今要找寻红军战士和他们的后人,“犹如大海捞针,太难了。”

肖国成对崀山镇分水村5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地毯式”寻访,最终在当年10月走访抗美援朝退役军人时,最终查实了李咸普的红军身份。

李咸普,1918年出生,江西于都县罗坳镇人。1934年参加长征并在湘江突围战斗中腿部负伤,被分水村村民邹月阶救治痊愈,后因寻找部队未果,被邹月阶收为义子,改名邹连发,不久结婚生下一对儿女。

1957年9月,李咸普因伤口复发病逝。但让肖国成欣慰的是,2017年底在崀山镇窑市村找到了李咸普的儿子李杨红、女儿郑美英,兄妹俩都已年过花甲。

“从小只知道父亲是红军,其他身世一无所知。”兄妹俩向肖国成寻求帮助,希望能查到生父的祖籍地址,想认亲归宗。

“一定要帮红军的后人圆梦。”2018年2月,辗转上千公里,肖国成最终在江西省于都县得到证实,李咸普的原籍为于都县罗坳镇步前村樟树坳。

2018年7月,肖国成又在新宁县分水村为李咸普修建了纪念碑。纪念碑建成后,吸引了当地的中小学生、机关干部、社会人士前来瞻仰参观。

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但肖国成仍奔走在村寨、拜访年长,搜集一些珍贵文献。目前,他已撰写了《红七军过新宁》、《湘桂边区红军故事集》等四本红军故事和红色历史研究文章,共计40余万字。

“把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搜集下来,传播出去。”肖国成说,我们能有现在的好日子,不能忘根,不能忘本。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浩 通讯员 杨坚 刘亚平 李君 李小安

编辑:刘秋平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退役军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