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循着红色足迹,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战场,用一串串坚实脚印,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宛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闪耀在三湘大地,续写着红色华章。
现推出退役军人“每日一星”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国计算机图形学创始人之一的百岁老兵易晓东。
易晓东百岁生日。
易晓东于1920年4月出生在湖北汉阳。父亲易鼎新是当时著名的电气学家、教育家和爱国人士,为推动长沙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1947年,易晓东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电信局工作。当时,上海电信局地下党员和进步员工在上海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着对敌斗争。受党的先进思想影响,易晓东积极向组织靠拢。
1949年上海解放前,垂死抵抗的国民党当局指令上海电信局在必要时炸毁电话电报设施,引起了上海党组织高度重视。在党组织发动下,易晓东参与“守护”运动,确保了电信设备无虞,配合人民解放军进军上海,亲眼见证了入城的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和衣而眠,不扰一户百姓,不取市民一物的感人一幕。
新中国百废待兴,呼唤人才。1952年,易晓东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随丈夫周祖同一道去了北国冰城哈尔滨,投身新中国培养军事科技人才的摇篮——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中。
哈军工建院初期,院长兼政委、院党委书记陈赓大将对知识分子在工作上高度信任、生活上关怀备至,易晓东一家也得到同样的关怀。初到哈尔滨,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两个年幼的孩子患了病。正当易晓东倍感焦虑时,陈赓带着工作人员专程上门看望,满是叮嘱和安慰。易晓东无比感动,表示要陪同丈夫扎根黑土地,克服一切困难,决不退缩。
1953年春,时任湖南大学校长的易鼎新,因操劳过度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那时由于教学工作紧张,易晓东没能送别父亲最后一程,哀伤之情久久萦绕心间。
1978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正式成立,急需国防尖端技术人才。按照上级的安排,易晓东又从哈尔滨辗转到长沙,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军事应用和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工作中,易晓东兢兢业业,不畏挑战,带领团队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编写了“计算机显示软件原理与图形学”等教材,被多所高校选用。1984年,已经64岁的易晓东仍在教育领域耕耘,因部队教育领域科技人才稀缺,她主动延迟退休,一直工作到69岁。1994年起,易晓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编辑:夏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