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循着红色足迹,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战场,用一串串坚实脚印,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宛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闪耀在三湘大地,续写着红色华章。
现推出退役军人“每日一星”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奋战在乡村振兴新战场,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希望的“兵支书”彭育晚。
彭育晚在田地里查看水稻长势。
彭育晚1993年7月入伍,在部队荣立三等功4次,1997年退役后到广西南宁经商。
服役期间,彭育晚的主要训练任务的是射击40火箭筒,“这种炮在当时很贵,打一炮需要480块钱。我舍不得打,怕打不中就浪费了,于是我就一个劲地琢磨怎样才能打得中。”彭育晚说,在军队中练就的刻苦精神一直贯穿于他的工作生活。
2007年,他在广西的事业蒸蒸日上时,远在娄底老家的油溪桥村却还是栽不了树、耕不了地的一片“石头山”,村集体负债4.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镇领导找到“能人”彭育晚,邀请他回乡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落后局面。没有过多犹豫,彭育晚答应了。
“怎样才能让家乡富起来?”当时的彭育晚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改变村民们的观念,杜绝村民‘等靠要’思想。”经过不断摸索,他结合油溪桥实际,创新推行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将村民在脱贫帮扶、产业培育、出工出力等方面的表现,量化为奖励指标35项、处罚指标41项。每户建立一个档案袋,分门别类进行考核打分,年底进行统一结算,将村民所获积分按比例折算成股份参与分红。
“干得多分得多。”村民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抢着干”的村民越来越多。
用水问题是村民的“心头痛”。彭育晚四处筹资,勘探水源。为节省开支,除请安装管道的技术工外,其他都由他带头“自己搞定”,本来需要300多万元的项目,只用了60多万元。
凭着这股干劲,村民义务投工投劳,挑土上山,开荒垦地,修通公路,建起饮水工程,疏通河道……效果立竿见影,有两个数据可以证明——近年来,村支两委为集体建设义务筹工筹劳8200多天,全体村民义务筹工筹劳87000多天,实现了全村项目建设劳动力自筹,以403万元的财政投入创造了上亿元的村集体资产。
村里还开发水蜜桃、柚子、脆枣、猕猴桃等经果林2800余亩,实现了四季有花看、有果摘。村民还在稻田里养禾花鱼,家家户户都有了致富产业。
依托境内油溪河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村里大力开发油溪河峡谷漂流等产业。如今,村集体成立1家旅游公司,引进投资项目7个,建立专业合作社6个,形成开发公司与开发商、公司与村委、村委与农户的共建共享模式,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综合收入1225万元。
“睁眼看花,伸手摘果,下田有鱼,山地绿化。”如今油溪桥村,山丘郁郁葱葱,水田错落有致,小河蜿蜒流淌,村舍干净整洁,随手一拍,妥妥的一幅山村油画。
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油溪桥村走出了高质量乡村治理特色之路。
新型农村长啥样?一个更富裕更美好的农村是什么样子?这是彭育晚一直在思索的,“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我们将落实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要求,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希望。”彭育晚说。
来源: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编辑:夏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