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循着红色足迹,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战场,用一串串坚实脚印,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宛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闪耀在三湘大地,续写着红色华章。
现推出退役军人“每日一星”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在支教路上有始无终,用爱照亮乡村孩子未来的张玉春。
村民热情地与张玉春交谈。
前半生一杆钢枪保家卫国,后半生一支粉笔教书育人。2014年,55岁的张玉春,带着女儿从山东日照来到湖南宜章公益支教。
他本打算支教一个学期,但是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让他在这里坚持了九年。他教孩子们普通话,为孩子们安装直饮水系统,为孩子们种出可以撒欢打滚的草坪……他说:支教事业,有始无终。
张玉春出生于军人之家,1978年,19岁的张玉春带着梦想成为了一名空军航空兵。2004年转业后,他曾担任过企业高管经营实业,但“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当一名山村老师”的心愿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2014年,张玉春在战友的QQ群了解到,一个叫“好友营支教团”的公益团体在招募老师,他二话没说,拉着女儿立即报名。父女俩取得支教资格证后,自带生活费,于当年9月,跨越1600多公里,从山东日照来到了宜章县一六镇合动阳光小学,当起了支教老师。
一六镇合动阳光小学是周边6个自然村唯一的小学,170个在校学生,开设从幼儿班到三年级的课程。和其他村小一样,一六镇合动阳光小学也面临任教老师青黄不接的局面,8名老师的年龄平均下来50岁。
“那一年我已经55岁,年龄大了,不适合长期支教。当时我就是想来看一下,支教一学期,圆自己心愿。”与孩子们相处之后,张玉春却发现自己已无法离开,“看着孩子们的眼神和他们的学习状态,我就想继续教下去。”
“孩子们野得很,放学以后满山地跑,时不时打闹闯祸,懂事的就帮着家里做做农活家务。有些孩子无心学习,我得看紧点。”家访成了张玉春的日常工作,父女俩走村串户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一来二往,不仅融洽了和孩子们的关系,也与村民们热络起来。
最令张玉春欣慰的,是孩子们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课堂上,腼腆的孩子开始踊跃举手发言,爱讲小话、爱打闹的孩子也变得专注了。就这样,父女俩一起支教了两年。两年后,张玉春选择继续留在这里支教,女儿则回到了家乡。
2015年11月,正在上课的张玉春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当他千里奔波赶到家时,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这让他愧疚不已。处理好父亲后事3天后,他又回到支教学校。临行前,他承诺母亲,再坚持一个学期,就回老家尽孝。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离开支教村的那天,赶来送行的乡亲们将校门口挤得水泄不通,送行的鞭炮燃放了10多分钟。
张玉春回到家乡,陪伴了母亲8个月。但离开了热爱的支教工作,他常常坐立不安,心有所失。年迈的母亲看出张玉春的心事,对他说:“想去就去嘛,做自己想做的事,哪一天你干不动了,再回来。”带着母亲的支持,2017年2月20日,张玉春又回到了一六镇的支教课堂。
“只要我还能站在这三尺讲台,我就会去践行自己的诺言,教孩子们读书,为他们一直在这站下去。”张玉春说。
来源: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编辑:夏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