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退役军人“每日一星”丨彭守科:难忘军号声

来源: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编辑:夏文颖 2023-04-14 17:22:2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循着红色足迹,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战场,用一串串坚实脚印,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宛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闪耀在三湘大地,续写着红色华章。

现推出退役军人“每日一星”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共同致敬八路军老战士彭守科。

1681463499301.jpg

彭守科近照。

在战争题材影视剧里,我们时常能看到,我军向敌人发起总攻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激发战友的士气,向着最终的胜利前进。那屹立高处、昂首挺胸吹响军号的飒爽英姿,往往是战场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94岁的彭守科,就曾是一名司号员。

每当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这位当年的司号员,总是神采奕奕,腰杆挺得笔直,用手掌模拟出吹军号的动作,仿佛瞬间穿越回炮火连天的战场,回到他和战友们共同出生入死的岁月。

图片4.png

彭守科的荣誉证书、纪念章等。

1928年,彭守科出生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在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彭守科”是他后来自己起的名字。在家乡时,他只有一个小名叫“成喜”。

成喜7岁就下地干活,没有进过一天学堂。长到14岁,家乡闹起了瘟疫,父母在一个半月内相继患病去世。为了活下去,他只好去隔壁村的地主家里做长工。

1944年春,一支八路军队伍来到村里。听大家说八路军是老百姓的队伍,他很感兴趣,一路跟着他们转:“果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都会还,还帮助群众挑水扫地。”

怀着一份朴素的情感,他也报名参军,成为八路军山东滨海军区海陵独立团的一名战士。由于身材瘦小,他最初被安排干后勤工作。

在部队里,有位热心肠的副班长,总是利用休息时间教新兵们学文化。他借老乡家的门板当黑板,从最简单的“人”字开始教起,期间还会讲授一些革命道理……于是,大字不识的孤儿成喜,渐渐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的小战士彭守科。

图片5.png

彭守科获赠的抗美援朝纪念品。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彭守科跟随所在部队开赴东北,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二炮兵营。由于部队里急缺司号员,需要抽调一批头脑好、肯钻研的年轻战士学吹号。

“我可以学!”18岁的彭守科主动接过任务,开启了与军号的一生之缘。

当时,司号员在部队至关重要,营以下部队的日常训练、生活、行军、集结、冲锋、指挥员发布命令、部队间传递信息等,全靠司号员吹号。

吹号听起来简单,其实并不轻松,甚至“枯燥、单调、痛苦”。号谱有上百个,必须要背得滚瓜烂熟。彭守科凭着一股韧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嘴唇每天都是肿的,每次训练完小号里都能倒出水来。久而久之,他熟练掌握了吹号技巧。

1948年11月,彭守科所在部队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某团。在解放战争中,这支队伍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宜沙战役、湘西战役、广西战役等大小战役战斗百余次,长驱两万里,从东北一直打到桂中。

作为一名司号员,彭守科跟随部队走南闯北、参加战斗。在1949年1月的天津战役中,他来回侦察路况,用号声传递信息,指引部队通过了结冰的城壕,自己的双腿却被冰凌割得血肉模糊。因为在此役中表现突出,他立下大功一次,于同年6月光荣入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0年10月,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彭守科又带着军号,跟随第一批志愿军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战场上,敌军的飞机在盘旋。挨饿、受冻,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冰天雪地里,他一次次吹响号角,激励战友们继续战斗,直到胜利。

在湖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彭守科从来不吃辣椒,因为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队伍被敌军打断了供应线,炒面、土豆都没得吃,唯一的食物只有当地的朝鲜辣椒。这热辣辣的味道,会让他回想起当年惨烈的战争场面……

1964年,彭守科转业,被分配到原常德西洞庭农场总场供销系统当干部。

转业后,军号留在了部队,然而,几十年来,那嘹亮的号声,却从未真正远离。它见证了彭守科一生的忠诚、坚守,见证了静好岁月的来之不易,也成为激励后辈们持续奋发向前的铿锵旋律。

来源: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编辑:夏文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退役军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