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退役军人“每日一星”丨刘国顺:把山村蜕变为“鱼米之乡”

来源: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编辑:夏文颖 2023-07-02 10:22:2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循着红色足迹,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战场,用一串串坚实脚印,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宛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闪耀在三湘大地,续写着红色华章。

现推出退役军人“每日一星”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为家乡开辟致富新天地,把山村蜕变为“鱼米之乡”的退役军人刘国顺。

1684399349996.jpg

刘国顺(左一)在稻田查看水稻长势。

盛夏的安化县清塘铺镇大山深处,沙坪村宛若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千余亩的水稻田如铺展开来的绿毯,青瓦白墙的居民楼间,郁郁葱葱的稻田,清香弥漫。映入眼帘的这幅美丽画卷,映射出“稻花鱼之乡”里的致富故事。

在沙坪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的田埂边,一条条手掌大小的稻花鱼欢快吐着泡泡,摇头摆尾,时不时打出一朵水墨色浪花。合作社社长、退役军人刘国顺穿着雨靴,在稻田里查看水稻和稻花鱼长势。听到脚步声响,小稻花鱼们“哧溜”一声,躲进稻田深处。看着长势良好的水稻和活泼的稻花鱼,刘国顺的眼中充满了愉悦。

1980年出生的刘国顺是一名退役军人。1999年,他从农村走向军营,5年的军旅生涯将他磨炼成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退役后,他去大城市务过工、创过业,之后回到家乡安化县经营一家煤矿。几年前,他主动响应环保要求,关闭了煤矿。看到农村大片的荒置土地,他心里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起来发展综合种养。

万事开头难,摆在刘国顺面前的问题很多,如何规划、如何筹资、朝哪发展,面对这茅草丛生的荒地,他才深切体会到创业之初的艰难。他说,军人骨子里没有退缩,既然作出了选择,不管多艰辛,认定的路一定要走下去。沙坪村有优质山泉水和稻花鱼养殖传统,刘国顺决定结合实际开展稻鱼生态综合种养。从筹资、立项、修路到架电、建房、垦荒、种植……终于,他在沙坪村流转了50亩水稻田种起了无公害水稻,开始发展稻鱼生态综合种养。眼看着曾经的荒山野岭正在变为一个特色现代农业基地,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又冲垮了基地大部分田埂,也把合作社上百亩稻花鱼全部冲走,损失上百万元。

“农业投资大,回报少,周期长,其实真的很难。”困难面前,刘国顺没有退缩,他拿出军人那股不服输的韧劲毅然从头再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跑遍了基地每一条田埂,每一处角落。为提高种植技术水平,他还经常到外地考察学习,摸索出一条适合稻鱼生态综合种养的管理方法。2019年,合作社收获了20万公斤稻谷、2.5万公斤稻花鱼,全年产值达400多万元。

“创业之初,合作社只有四五十亩稻田,且集中在沙坪村,如今合作社覆盖了沙坪村、久泽村、鱼水村、石溪村四个村。”回忆起这几年创业的场景,刘国顺感慨万千。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也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1684399407093.jpg

沙坪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展示水稻田里养殖的稻花鱼。

刘国顺结合村情、民情,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鱼+稻”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许多在外务工人员返乡,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增产增收。此外,合作社还为村民成员提供稻谷种子、鱼苗等生产资料,以及稻鱼种养有关的技术指导服务,让村民放心发展稻鱼产业。

如今,合作社的稻谷每年刚开始收割,就有不少顾客前来订购稻香米。不仅如此,稻花鱼每次刚捕上来没多久,也都被抢购一空。除了销售合作社田里生产的大米、稻花鱼,刘国顺还大量收购十里八村的农产品,统一加工、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农户每亩农田比以前增收了500多元,2000多名当地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1684399469337.jpg

沙坪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水稻。

2022年,合作社实现了“鱼”“稻”双丰收。刘国顺表示,接下来,主要是把‘鱼’和‘米’的深加工做大做强,让整个产业形成联动性,让大伙儿都受益。在刘国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和年轻人回到家乡,为推动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编辑:夏文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退役军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