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循着红色足迹,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战场,用一串串坚实脚印,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宛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闪耀在三湘大地,续写着红色华章。
现推出退役军人“每日一星”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40年来在莽莽狮子口大山义务护林的“大山卫士”刘真茂。
刘真茂在狮子口大山巡查。
“坚守大山一辈子,死了就埋在山上。”这是退役军人、宜章县义务护林员刘真茂对大山的承诺。
青山削翠,碧岫堆云。
宜章县瑶岗仙镇狮子口大山,最高海拔1913.8米,有35万亩原始森林、7万亩草山,是省级自然保护。75岁的刘真茂已在这里默默守护40年。
从1983年开始,刘真茂就带领民兵护林小分队驻守狮子口大山。刘真茂常说“我没什么好说的,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当兵和护林!”
1965年,刘真茂光荣入伍。入伍不到一年便光荣入党,先后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7次获军级以上表彰,年年被所在部队评为“学雷锋标兵”。他说:“军营是个大熔炉,进去是铁,出来是钢!”1978年,刘真茂转业。离开部队的那天,师、团首长都来为他送行,并勉励他:一个好兵,在哪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回到家乡后,刘真茂担任长策乡(现为瑶岗仙镇)武装部部长。看到青山屡遭乱砍滥伐,动物被非法围猎,他心如刀绞,主动要求成立民兵护林队。1983年,宜章县长策乡狮子口护林队成立。刘真茂带着一支护林小分队走进大山,开启他的护林生涯。
好景不长。接下来几年,护林队员们忍受不了巡山的孤苦,一个个与刘真茂挥别。
大家走了,狮子口大山怎么办?刘真茂听专家说,在地球同纬度地区,莽山和狮子口大山这仅有的两块原始常绿阔叶林被称为“动植物基因库”,是异常宝贵的绿色奇迹。“这样的奇迹,决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共产党员守土有责!”他说。
带着这份责任,刘真茂选择一个人留在山里。
为了解决住的问题,刘真茂拿出家里全部积蓄3.6万元,在海拔1600多米的山坳上搭建哨所。水泥、石灰、河沙和砖块,他全靠肩膀一点点背上山。有一次,刘真茂为了取水不小心从石头上摔下来,在病床上躺了一个星期,妻子气得直说他“一根筋”。
辛苦半年,瞭望哨所建成。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巡山更方便了。
清晨,刘真茂带上柴刀、手机、望远镜、地图册出门,山上灌木丛生,他硬是靠着双脚踩出了6条羊肠小道。
入夜,山下万家灯火,山上一盏孤灯。独守大山,刘真茂坚持学习,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真茂清楚地知道,红豆杉群长在哪里,水鹿在哪里欢快戏耍,虎纹蛙在哪里潜游,哪里一汪山泉躲着小鲵,哪里有着成片高山杜鹃……这40年来,狮子口大山的植被愈发茂盛。统计在册的种子植物就有15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种。
“最危险的不是野兽,而是那些不法分子,因为我妨碍了他们‘发财’。”刘真茂说,在山里这些年,县里帮他架设的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发电机,屡次遭人破坏;他养的马被射杀,养的羊被火铳打伤,养的鸡被下毒,养的狗被活生生夹断一条腿……刘真茂不但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更信念坚定。
正因为刘真茂的坚守,40年来,狮子口大山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这座苍郁的巍巍大山,矗立在蓝天下,像一团巨大的腾腾欲起的绿色烟雾,向世人展示着她特有的骄傲和娇娆,亦是刘真茂几十年理想和信念的结晶。
来源: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编辑:夏文颖
本文链接:https://hntyjr.rednet.cn/content/646746/51/1232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