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每日一星”丨黄厚瑜:天山湘女播散希望“火种”
2023-02-21 10:04:47 字号:

“每日一星”丨黄厚瑜:天山湘女播散希望“火种”

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循着红色足迹,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战场,用一串串坚实脚印,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宛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闪耀在三湘大地,续写着红色华章。

现推出退役军人“每日一星”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走进在湘疆两地播撒希望“火种”的天山湘女黄厚瑜。

CD74902B-065B-449C-839D-72F99E946C16_副本.png

黄厚瑜在衡阳家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5岁那年,我终于亲眼看到了给过我无限遐想和憧憬的茫茫沙漠……”黄厚瑜回想七十多年前自己瞒着母亲报名去新疆参军的这个决定,字里行间仍有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因为妈妈反对,我当时就想着不跟她打招呼,直接离开。最后没有在家拿行李,在二哥家借了个皮箱就走了……”97岁的黄厚瑜老人至今不忘那段往事。

1951年2月,新疆军区组团到湖南招募女兵。正在耒阳一所小学教书的黄厚瑜得知消息后,第二天就报了名,成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一员,在新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六师教导营任文化教员。

开始时新疆条件很艰苦,一到冬天,气温就下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女兵们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包谷馒头,不见江南的绿色,不见一粒家乡的大米饭。但充满热情的黄厚瑜不怕苦、不怕累,抢着干脏活、累活。

部队在当地相继办起小学、中学,她和战友们一起将一批批“疆二代”培养成戍边人才,在年复一年的教书育人中播撒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那时候在新疆,环境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眼看着80多个孩子没地方读书,我们几个‘湘女’白手起家,建学校、建教室,用自己的积蓄买了教学器材,就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孩子们都有书读。”

1960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荣获全国劳模称号,受到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1984年,黄厚瑜离休,和老伴一同回到了衡阳生活。

离休的黄厚瑜没有打算安享清福。2001年,为帮助胜利山居委会的残疾少年彭建辉,75岁高龄的她又重新写起教案、编起教材来。

那是2001年春节前夕,黄厚瑜和衡阳市关心下一代协会成员走进了一间阴暗、潮湿、极其简陋的平房。一个13岁左右、面黄肌瘦、步履蹒跚的男孩就这样进入了黄厚瑜的视线。

小男孩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家里有一个瘫痪在床的爷爷和一个体弱多病的奶奶。孩子奶奶走到他们跟前,用略带乞求的眼光诉说着:孩子是先天性残疾,生下来舌头就比正常婴儿的短,到该上学的时候,又发现脑子不好使。想送他去上学,没有一个学校肯接收……老人哽咽地诉说着,眼角已挂满了泪花。

眼前的一幕,刺痛了黄厚瑜的心。

跟老伴商量后,黄厚瑜做出了一个决定:辅导彭建辉学习,让他完成小学学业。

她四处求购残疾儿童教育教材,想尽办法使用直观教学,教彭建辉练口型、练发音。为了教孩子读准一个字,她常常反复带读几十遍上百遍。为了认识人民币,黄厚瑜带他去商场购物……最终,黄厚瑜用两年半的时间帮助彭建辉完成了小学前3年的学习内容。多年来,黄厚瑜看着彭建辉一点点地进步:小学毕业,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成年后能自己开三轮车营运谋生……

黄厚瑜一辈子专注教育事业,膝下无儿无女,多年来,她先后捐款20余万元,资助10多名贫困大学生,帮助过的孩子达100多名。在她居住的公寓书桌里装得满满的,都是孩子们给老人寄来的信件,她用满是皱纹的手一封封抚摸过去,脸上始终带着欣慰的笑容。

在几张单薄的信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黄厚瑜自2005年开始至今的捐款、捐物记录,其中有一条记录是“2012年已在红十字会登记好,遗体交给医学解剖科学实验”。在这份暖心账单的第一行,是她写下的一句“听毛主席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辈子好事”。

来源: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编辑:夏文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